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,随着人员隔离等措施的落实,乡村休闲产业也被紧急按下了“暂停键”。在这之前,行业从业者摩拳擦掌、信心满满地准备迎接鼠年春节黄金假期的到来,可是等来的只有失望。根据各地反馈,这次疫情给乡村休闲产业造成的损失远大于2003年的非典。冲击之大,业外可能很难想象,不少园区已经“倒下了”。仔细分析这个产业所受到的各种影响,个人有以下4方面判断:
第一,对农业生产的坚守产生了“保命效应”。行业总体损失巨大,但具体到不同地区、不同业态、不同从业者所遭受的损失并不一样。与一些“去农化”的休闲业主相比,那些坚持保留农业生产、围绕“农”字做文章的农场或园区遭受的冲击则相对较小。因为他们有显著的“保基本、保供给、保民生”农业特征,很多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。在新闻中可以看到,很多地方领导纷纷到这些园区调研,现场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。
第二,“农民”属性重新成为正向价值。从国外成熟的经验来看,乡村休闲产业的主体大多是农民。在国内,过去10年的快速发展中,“去农化”不只表现在“去农业”,更表现在“去农民”甚至“去农村”,进入乡村休闲产业的外来资本和城市从业者越来越多。当然,这种趋势的形成也有很多深层次原因,譬如乡村缺少人才、现代管理经验以及各种各样的资源等。但城里人和外来资本的到来不应具有排它性,尤其不能将农民排除在外。此次疫情中,农民自己经营的一些所谓传统意义上的休闲点,由于投入少、雇工少,在应对疫情上相对从容,甚至有人将这段时期看成一个长假。所以,“城乡结合”是这个行业的未来趋势。
第三,升级换代的步伐因疫情意外加速。对乡村休闲产业来说,这次疫情在加速行业洗牌的同时将显著推动行业升级换代。由于人们的需求等方面受疫情影响发生变化,初步判断一些或许两三年后才会有的形态、产品在疫情过后将会呈现出来,实现行业升级换代的“意外加速”。过去存在两种极端思想:有人认为“乡村即休闲”,要将不加修饰与改变的乡村原貌呈现给游客;有人则追求“高大上”,认为将城里的亭台楼阁搬到乡村才是乡村休闲产业,这两种想法都需要进行调整。
第四,持续向好的大趋势不会改变。一方面,近段时间很多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居家隔离,乡村休闲业有旅游业不能比的“三近优势”——距城市近、距生活近、距期望近。可以肯定,疫情过后乡村休闲产业将迎来报复性增长,并可能成为最早触底反弹的行业之一。另一方面,长期来看,随着今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,人们对乡村休闲的需求会越来越强,乡村休闲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,因为它是人们追求的“美好生活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经此一“疫”,乡村休闲产业需要冷静思考,对下一步的建设与发展需提前做好谋划,对可能出现的状况也提前做好研判与应对。在这方面,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:
一是乡村休闲产业仍要“姓农”。之前,有的乡村成了大景区、游乐场、大酒店,甚至有的成了房地产项目,丢掉了农业的影子、农村的样子和农民的位子。这一点成了行业的“基础病”,新冠肺炎类似的疫情则会导致“病上加病”。在这次疫情中,有些坚守农业生产的业主突然发现,原本不怎么挣钱的版块此时居然发挥了兜底作用。
二是良好卫生环境将成为行业“标配”。之前为了“引流”,很多从业者可谓绞尽脑汁,“学费”交了不少,“真经”没学到多少。疫情过后,不少人就会发现:“卫生”重新成为引流的法宝,谁在这方面下足功夫,谁就有更多的机会。长期来看,良好的卫生环境也将成为行业的“标配”,“引流”还是得靠核心竞争力。
三是前进方向将不再单指“规模”。重资产、大投入、拼规模的做法不仅经不起类似疫情的折腾,且本身也不符合乡村休闲产业实际,我们恰恰应朝相反的方向发展:轻资产、少投入、控规模。追溯行业本源,人们之所以喜爱乡村休闲并使其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,就是因为它能提供乡村独有的自然环境、特色产品、习俗文化。所以,乡村休闲产业要用“心”打造,而不是单靠钱;要用文创立形象,而不是单靠硬件;要用理念感染人,而不是单靠广告。
四是注意越来越高的行业“门槛”。有这样一个现象,就是很多乡村休闲产业的投资人此前并没有从事过这个行业,是名副其实的“小白”。进入行业后,发现越做越糊涂、越做越迷茫,不要说挣钱,只是将这个产业弄明白就很难。所以,建议投资人在没弄懂什么是“三农”、没将各个环节的难点弄清楚之前,先别着急进入这个行业,这是一个“门槛”很高的行业,此前已有过太多自认为行业“门槛”低而吃了大亏的案例。
五是支持政策与方式需要“重构”。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后,我国乡村休闲产业快速发展起来,它不仅是一个新兴产业,更是具有诸多“农”字特性的产业,因此更需要政策的支持、引导和照顾。业内不少从业者经常担心“政策风险”,并将其与“市场风险”“技术风险”相提并论。其实,对于这样的新兴产业,政策本身确实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,但政策还是应该走在产业发展前面,发挥好正向作用,并且政策之间不能自相矛盾,各个政府部门之间也要厘清职能。此外,类似只支持“大户”而忽视产业在“双新双创”方面的固有特性与作用、只支持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而忽视文创辅导、只提供资金支持而忽视引导与陪伴等问题,都亟需在“重构”中予以重视。
2025年07月23日
2025年07月18日
2025年07月14日
2025年07月04日
2025年07月03日